当前位置:月暮鬼故事 > 长篇鬼故事 >

高明简介与传说故事:高明与三杯亭

时间:2021-03-26 09:24 | 栏目: 长篇鬼故事 | 点击:

点击全文阅读

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温州瑞安人,元末戏曲作家。至正进士,曾经担任过处州录事、福建行部事等职。他著有南戏《琵琶记》等,诗文集《柔克斋集》,也有清代辑本。

高明与三杯亭

高明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外出求师,跟义乌一位名叫黄绍的老师学习。那时私塾的一般学生总是把经书读得滚瓜烂熟,唯独高明很少读经书,却喜欢与民间艺人交往。因此,曾遭到一些同窗的歧视,学习还未期满,他就告辞回乡了。

高明走后,黄绍老师走到高明的书房,偶然在壁柜里发现一部《琵琶记》的草稿,看手迹是高明写的。黄老师开始只不过随手一翻,但不觉就被那引人人胜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故事情节吸引住了。他摇晃着脑袋,一气看下去,越看越觉得放不下手。特别是当他看到《琵琶记》的主人公赵五娘糟糠自咽、祝发买葬、代尝汤药等章折时,被赵五娘那自我牺牲、舍己为人的可贵精神和她那善良、勤劳、坚韧的美德所感动,不觉中吟诵着《琵琶记》中赵五娘的唱段,不觉中眼泪已滴到稿子上。

黄老师擦去两颊的泪痕以后,立即叫书童准备好酒肴和笔砚,火速追赶高明。

师童两人气喘吁吁地追到义乌城时,忽然乌云密布,一阵狂风过后,雨点像瓢泼那样地直泻下来。书童见此情景劝说道:老师,还是歇一歇,待雨停了再追吧!

不可,如果歇一歇脚,恐怕就追不上高明了。下雨可以撑起伞走嘛!黄老师说完,紧握雨伞踉踉跄跄地只顾往前追。当师童二人追到离义乌城十里的长亭时,凑巧高明也在这亭里避雨。他一见黄老师浑身这副湿淋淋的模样,不禁大吃一惊,连忙上前作揖施礼说:老师,今日冒雨赶来,有何要事吩咐?

黄老师还了礼,神采奕奕地直言说:老夫在壁柜里看到你写的《琵琶记》,真是出手不凡。我老夫教书教到两鬓生霜,从未碰到像你这样有才华的学生。所以,老夫今日冒雨赶来,一则特向你请教,二则略备酒肴,前来饯行。

高明被这突如其来的赞扬感动得热泪盈眶,但又感到有点不好意思。他连忙站起来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大礼,说:老师过奖了,还要请老师多多斧正呢?

黄老师一边还礼,一边亲切地招呼高明坐在亭子中的石凳上,并叫书童把带来的酒肴摆在石桌上,兴奋地说:高生,我们好好坐下来谈论谈论《琵琶记》吧!黄老师边讲边为高明斟满一杯酒,也给自己斟了一杯。

高明对黄老师的盛情,十分感激,他躬一身说:老师,你满头银发,冒雨赶了十多里路,这叫晚生怎么承当得了!

能追到你,痛痛快快地喝两杯,畅谈一番,也心里愉快!我过去看了不少前人的名著,总感到那些文人所写的曲词,不及你写的《琵琶记》那样有生气,那样打动人心。

高明听了黄老师的夸奖,脸上感到火辣辣的,他低下头思索了一会儿,谦虚地说:晚牛并无什么好谈,只是牢记陆游告诫他幼子的两句话: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我不过仿照陆游的话,跳出书本的圈子,多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注意把老百姓的苦乐呼声写入作品而已。

黄老师听了频频点头,举起酒杯钦佩地说:来,为你写《琵琶记》能跳出一般文人的俗套而干杯!

师生两人干了一杯酒以后,谈得更酣畅了。黄老师又为高明斟满一杯酒,捋着生霜的两鬓说:你的《琵琶记》中,不仅用精雕细琢的笔法刻画出蔡伯喈、赵五娘等人物的鲜明个性,而且语言生动流畅,在音律上运用了众多的曲谱,不论是曲和词都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对此有何诀窍?

高明连忙欠身说:晚生并无诀窍,只是多交了几个民间艺人的朋友,虚心拜他们为师,在《琵琶记》的三百零三段唱词中,他们帮助我搜集了二百三十个曲调。我每写好一折,总把草稿念给他们听听,或请他们试唱,帮助琢磨文字,直到琅琅上口为止。

我教书教到胡须都白了,还未见过像你这样写文章的!黄老师抹抹胡须,满意地望着这个英姿勃勃的年轻人,又一次高举酒杯说,来,为你的《琵琶记》的成就,再干一杯!

师生两人越谈越有劲,可是时间已经不早,高明还要上船赶路。最后,黄老师又为高明斟满第三杯酒,祝愿说:愿你在文学上早有建树,干杯!师生连干了三杯酒以后,黄老师叫书童打开笔砚,用高明那雄健的篆书,在亭子的墙壁上写了三杯亭三个大字,用以纪念这次有意义的饯行。以后,人们就运用了这个亭名。临别时,黄老师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送高明到了江边。江水滚滚,船老大不断地催促高明上船,可是黄老师还是紧紧地握住高明的手,相对无言,两眼含着泪花。终于分手了,黄老师还踮着脚,凝望着远去的帆影渐渐消失了,才迈着蹒跚的步子慢慢地回家去了。这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一言心语

书本的知识对于创作固然重要。但好的作品还需要独辟蹊径、不落俗套。更需要关注现实生活。正如陆游所言的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点击全文阅读

上一篇:全本免费小说重生成深海巨蟒王莽王父阅读
  
下一篇:沈周的传说故事:沈周画山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