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17 14:18 | 栏目: 长篇鬼故事 | 点击:次
庐陵潭溪人胡接辉,字笃父,生于明隆庆辛未年。年少好学,博闻强识,却也颇有豪侠之气,常行仗义之事。后入朝为官,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做人谦逊;因曾任兰台侍御,后人尊称他为“侍御公”。
明天启四年,胡接辉时任陇右副将军,部队驻扎在陇西的一个小村庄。一日,他按制巡查防区,路过一个小村庄时,看到村口沙丘上聚集了一大群村民。一向体恤民情的他,想去看个究竟,于是他叫上两个随从,驱马前去查看。
到那一看,不觉吃了一惊。只见上百村民正围着一人。只见那人身材魁梧,却一脸稚气,年纪看上去不及弱冠。那人身上早已被五花大绑,动弹不得。时值夏日,又是正午时分。那人被放倒在沙堆上,可谓是苦不堪言,可他却一言不发。又见村民们个个义愤填膺,口中骂道:“晒死他!”“看你以后还敢不敢偷东西!”“就拿他来求雨!”……
胡接辉下得马来,从人群中请出了一位村民询问起事情的经过。那人说:“老天久不下雨,我们村中缺水特别严重,很多人都逃向南边了,剩下我们这些人在村口龙王庙设坛求雨,各家拿出自己的口粮做祭品,供奉龙王爷。这人倒好,连续三天来此盗取供品,而且胡作非为得很,把祭坛弄得是一塌糊涂。第一日我们还不在意;第二日有人晚上回家,说是看到有人晚上在龙王庙偷吃供品;等到第三日,我们商议,在村里选出三十来个壮汉,在龙王庙偷偷埋伏,夜里他果然又来了。我们一拥而上,哪想这人功夫了得,我们没办法近得他身去。于是大家关好门窗,轮流攻击他,将近天亮才把他拿下。现在准备把他放在沙堆上晒死,以祭拜龙王,希望能降下甘霖,解村中燃眉之急啊。”
听到这里,胡接辉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走到人群中间,大声说:“大家先静一静,听我说两句。”大家见是军官,于是安静下来。胡接辉接着说,“我是陇右副将军胡接辉,知道你们村中缺水,我现在拿出自己半年的五十两俸禄,来帮助你们村挖一口深井,以解决喝水的问题。多余的可做盘缠,你们可以另择安家之所。”村民听说这位将军要给他们那么多银子,都喜出望外,纷纷道好。胡接辉又说道:“此人就交由我来处置如何,我见他年龄尚小,定有不为人知的难处。”村民得到了实惠,哪有不好的,都口口声声的说好。于是胡接辉带上这人,返回将军府去了。
胡接辉把这人带到将军府后,当即在府上询问他的身世,想知道他为什么沦落为盗贼。那人瞪了胡接辉一眼,侧着脸说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柳树涧堡张献忠。要杀便杀,哪来那么多废话?今天若不杀我,我立誓杀尽天下贪官!”
胡接辉见此人年纪轻轻,却敢作敢当,加之武功又很是了得,是一个将才。便吩咐侍卫,将他松绑,并看坐。张献忠见此人对自己很是礼遇,很是惊讶。他说道:“阶下之囚,不敢受厅堂之恩。不劳赐座,我站着就可以。”
胡接辉见他也懂得些礼节,更是喜欢。于是大笑道,“是不是在这里坐着不舒服啊,咱们到内堂去。”于是带着张献忠进入内堂,吩咐下人看茶,并准备一桌酒菜。
张献忠与胡接辉来到内堂,他还不知道胡接辉是什么目的,但是却能感觉到胡接辉很赏识自己。他问道:“胡将军引我来内室,有何贵干?”
胡接辉笑道:“我见你年纪轻轻,却知礼晓节、武艺超群,很是喜欢。我今年五十有三,如若不弃,我们可以做忘年之交?”
张献忠笑道:“原来如此,将军抬爱,小弟受宠若惊了。”二人齐声大笑。胡接辉又问及偷食祭品之事。张献忠道:
“说来话长,上月初,我与朋友一起在村口喝酒。见到一富家公子爷模样的人,强抢村口刘老三的独女。这刘老三六十好几的人了,本来无儿无女,十几年前捡得一个女儿,如今长得颇有几分姿色。那恶少见她美貌,想强娶回家。刘老汉哪里肯?恶少便命令下人殴打刘老汉。小弟我实在看不下去,出手伤了他的手下,也把他的一条腿打断了,让他不敢再作恶。可哪想那恶少的爹是本县知县,那恶官扬言要替子报仇,派人来拿我下狱。幸好刘老汉见他们进村,就偷偷跑来告诉我,劝我逃离本县。”
胡接辉听到这里,很是生气:“这等狗官,真是无法无天。要是落到我手里,定要他们好看。”
张献忠接着说:“我逃出村子后,一路南下。这一月有余,我走过许多村子。可大部分人为了躲避旱灾和土匪,都南下逃难去了。本想找一份活计,挣点盘缠南下,可是到现在都没能找到。前天来到这个村子,身上的银子早已用光了。几天没有吃饭了,这才有此下策,去偷食祭品。结果今日被抓,我也不怨别人。”
胡接辉感叹道:“现在是恶官逼民反,苍天不佑人啊!南涝北旱之际,又有许多蛀虫贪赃枉法,真真地该杀!”
张献忠安慰他,道;“老哥哥身居要职,还能够体恤民情,真是难能可贵。如果天下官吏都能像大哥这样,我也不至于干这等鸡鸣狗盗之事,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真是英雄惜英雄,好汉爱好汉。他们二人意气相投,日日同吃同住,几乎形影不离。胡接辉本想为张献忠谋一份差事,但他终不愿参与朝政,只想过无拘束的生活,因此作罢。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张献忠在胡接辉府上住了半月有余,遂与胡接辉道别。胡接辉苦留不住,只得赠与五十两纹银做盘缠,送出城去,终于挥泪而别。
一转眼过去了九年,正是崇祯六年。此时胡接辉已过花甲之年,而张献忠也变成二十有七的壮年了。胡接辉时任河南道监察御史,张献忠却已起兵反明,号称八大王。此时张献忠的名头可谓如日中天,他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声名威震关中。
是年夏天,张献忠转战河南道,正是立时两军对阵。当他得知与他对阵的敌将,是河南道监察御史胡接辉亲自挂帅时,他很是为难。胡接辉对自己有救命之恩,但他却又是腐朽政权的维护者。
正在他犹豫不决之时,胡接辉派来密使,带给他一份胡接辉的亲笔信。信中说道:“愚兄闻贤弟现已高就,不知肯否赏脸,明日与愚兄在舍下一聚,一了多年相思之苦。愚兄接辉拜上。”
张献忠见此信,想起当年与胡接辉一起相处的时光,于是爽快的应约。次日,张献忠早早的换好便装,带上两个随从,偷偷地出了营地,来到胡接辉的临时住处。此时胡接辉正在屋中踱来踱去,忽然卫士来报,门外有一位姓张的故人求见。胡接辉快步走到门口,见正是张献忠,慌忙将他引进入内室。
兄弟二人见面,都热泪盈眶,说不出话来。互相说了一些分别之后的事之后,胡接辉说道:“贤弟如今高就,可为兄也不愿叛主。如今两军对阵,该当如何是好?”
张献忠叹了口气说:“看来如今我二人也只得刀兵相见了,除非大哥今日就把我除掉。”
胡接辉忙道:“为兄的佩服贤弟的勇气,却也不会做这等小人之事。今日只叙兄弟之情,不管它军国之事。”
于是二人又聊得兴起,不觉天色已晚,张献忠这才辞别。胡接辉也不好强留,于是派亲信仆人胡重义送张献忠出营。
胡重义原是胡接辉的伴读,二人名为主仆,实则兄弟。胡重义也钦佩张献忠的为人,路上便问张献忠:“你与我家老爷交战,谁的胜算大?”
张献忠答道:“说实话,我的兵士都是身经百战,而大哥的兵都是新招募的。而且我又人多势众,我的胜算大。”
胡重义又问:“那你会把我老爷抓走杀头吗?”
张献忠听到这句话,很是为难。忽然好像想到了什么,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他附在胡重义耳边低声说了一些什么,然后问胡重义:“你记住了吗?这关系到我大哥的生死。”
胡重义答道:“小人一定照办。”不一会儿送到营门口,张献忠一行径自回营去了,胡重义也回到了胡接辉身边。
张献忠和胡接辉见面后的第三天,张献忠向胡接辉下了战表,“明日决战,不必念及旧情,定要分个你死我亡。”胡接辉见此战表,很是伤心,可也只能作罢。当即吩咐下去,兵士做好战前准备,明日决一死战。
次日,两军列队齐整,张献忠即下令冲杀。只见两军迅速胶着在一起,打得难解难分。打不到半个时辰,张献忠忽然鸣金收兵,后队变前队后撤二十里。胡接辉见张献忠退兵,念及往日之情,没有下令追杀,只是命令大军向前推进二十里驻扎。又过了数日,张献忠列队整齐,又到胡接辉阵前叫阵。胡接辉点齐人马,出营应战。又是鼓声喊杀声震天,冲杀了一阵之后,张献忠又鸣金收兵,后撤二十里。这时把胡接辉弄糊涂了,但他还是没有去追杀张献忠的退军,命令向前推进二十里安营。就这样,双方交战两个回合,都是张献忠主动撤退。而胡接辉也是积极防御,消极进攻。
第二次战役结束后,张献忠连续几天都没有出来叫阵。反倒是胡接辉,不知怎么腹泻不止,连续几日下来,整个人面黄肌瘦,感觉像老了十几岁。手下众将见状,快马上表朝廷,说明这两次战役的胜利和老将军患病,请求准许老将军回朝调养,另择良将剿灭反贼。朝廷准许了众将的请求,并派了一位将军接替胡接辉。胡接辉于是回到京城养病。可是他刚到京城就听说河南道十几万大军全军溃败,张献忠占领河南道。他顿时眩晕倒地,几日滴米未进。
胡重义跟随胡接辉来到京城,日日负责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等他病好了,这才对他说:“那天送张献忠出营的时候,张献忠设了个‘一退二退三不退’的计策。张献忠吩咐我,在老爷连胜两战后,在老爷的饭菜里下泻药,让老爷抱病离开河南道这个是非之地。他还说,河南道是他进攻南边的跳板,他是必须要拿下的。叫小人用下药的方式把老爷带离河南道,以免发生兄弟相残的大逆不道之事。老爷在之前连胜了两战,回去养病也不会受到什么惩罚,因此小人才斗胆对老爷下了泻药。”胡接辉听了这番话,才知道是贤弟的良苦用心,也不好责罚胡重义,只是感动张献忠的良苦用心。
后来,朝中有人向皇帝进谗言,说胡接辉年事已高,不能担当重任。皇帝听了谗言,果然让他挂职留京,没有了实权。他也只得吟诗作赋,不问世事。明崇祯十年,胡接辉选录宋胡铨、周必大、文天祥之文,编成一本《三忠文选》,聊以自勉,也勉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