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15 10:07 | 栏目: 长篇鬼故事 | 点击:次
贺贻孙,一个集智慧、侠义和正义于一身的人。
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士大夫家庭中,在他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教他读书写字,学《四书五经》;七八岁的时候就教他练习武艺;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写文章了,镇上的人们吃惊,便都称其为“神童”。
时光飞逝,贺贻孙已变成一名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学者。可是在腐朽的明王朝,学富五车的他因君王昏庸、官场腐败而落榜。在如此黑暗的社会,贺贻孙彻底失望了,并毅然放弃举业。
明朝灭亡后,清军入关的第一道政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让他非常不满,于是回到家中对妻子诉道:“清朝如此野蛮,我怎能如此甘心啊!”
“相公说得极是,那如何是好啊?”妻子看着自己的丈夫怀才不遇,面对清朝的政令十分愤怒,也不知该如何安慰!
“想当初官场腐败,皇帝被浮云蒙蔽,我等怀才不遇,但也时时关心朝政、忠于朝廷啊!现明朝被野蛮的清朝攻败,我是心有不甘啊!”贺贻孙痛心疾首,“我宁愿削发为僧,也不想再入朝为官了。”
贺贻孙想把这想法告诉全家,于是马上召集全家来商议此事。说来也巧,大家也一致认同要退居山野。到了第二天,贺贻孙全家便一同回到了老家。回到老家后,贺贻孙完完全全退出了朝政,一心过着百姓生活。白天他去向农民学习耕田,晚上在家教孩子练字;妻子白天在家里织布做饭,晚上跟丈夫一起学习书法。
乡里的人们都知道贺贻孙才华横溢,于是纷纷带着自己的小孩,来到他家中:“贺先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我带着我儿来到这里,希望你能收留他们并教他们读书识字,成为有用之人吧!”
贺贻孙看着门口挤满了那么多百姓,不好意思推迟,于是便一口答应了。但是他发现自家的院子如此之小,怎能容下这么多人?于是在乡亲们的大力帮助下,在村口建了一座私塾。慢慢地,贺贻孙的名声越来越大,拜访他的人也越来越多,私塾规模也越扩越大。
顺治八年八月,督学使樊缵也耳闻贺贻孙的名望,便一直想见见此人,于是赶紧吩咐部下:“快去给我查查贺贻孙这个人!”
不久,部下来报:“贺贻孙生于崇祯十年,江西永新人,从小被邑中称为神童,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却名落红榜。如今退居山野,至邑中办私塾,且声名远扬……”
“哦!其实早有耳闻此人,但具体不知。我想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啊!只可惜此人入山不出啊!如此人才又怎能被埋没呢?”
说罢立即命令下去:“你赶紧去把贺贻孙召来,说我要见一见他!”
可是令他奇怪的是,部下却是只身一人回来,问道:“怎就你一人回来?人呢?”
“禀告督学使,贺贻孙自以为了不起,目中无人,看都没有看我一眼,就把我给赶出来了……”部下一副委屈的样子。
“看来此人非同一般啊!好吧,那明日我亲自去见一见此人。”
第二天督学使樊缵整装出发,来到贺贻孙家门口看,却只看到一位书童在院子里扫落叶,于是赶紧派人上前叫道:“快快请贺贻孙出来见我们督学使大人。”书童怯生地说道:“对不起大人,我们先生今一早就出去了。您请回,明日再来吧!”
“真是岂有此理,大人我看这贺贻孙压根就不把您放在眼里……”
“莫急,也许贺先生真有事不在呢!”樊缵一边安慰部下,一边对书童抱歉:“不好意思打扰了,那我明日再来拜访,麻烦你告知贺先生。”说罢,便带着人马离开了。
回到新野,樊缵听说贺贻孙回来了,立即叫人备马,便只带了一名部下前往私塾。一踏进私塾的大门,只见院子里坐着一位面如冠玉、英俊潇洒、玉树临风的中年人,樊缵一看便知此人就是贺贻孙。
“敢问阁下是赫赫有名的贺贻孙先生吗?”樊缵心里十分激动。
“不敢当,在下正是,请问您有何指示啊?”贺贻孙一见此人,便知他并非等闲之辈,于是急忙站起来,请其上座。
“贺先生,久仰大名,早闻您满腹经、学富五车,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啊!”樊缵继续说道,“我已向皇上推荐您,希望您出野为皇上献计献策,不知您意下如何?”
“谢谢皇上的厚爱,在下自知能力微浅,实在不敢担当如此重任。我已答应过夫人不再出野,一心只愿过着平静的生活,从此不再过问朝政,望督学使能够谅解啊!”贺贻孙还之以礼,并委婉地推辞。
樊缵听后非常愤怒,当即喝道:“哼!本学使看上你,那是你的荣幸,你竟敢推辞,我看你是敬酒不吃吃罚酒!”随即拂袖而去。
没有办法,樊缵只能强以贺贻孙名填贡榜,诱其出山。但是贺贻孙依然不为之所动,等报骑入门的时候,立即命令家僮把他们驱逐出门。樊缵见他心意已决,便死心不再强求。
贺贻孙面对种种威逼利诱,他一次次断然拒绝,终保气节。他宁愿过着“衣短kāo寒,无衿可捉;心剜肉尽,有疮无医”的艰难困苦生活,也绝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是一个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