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月暮鬼故事 > 长篇鬼故事 >

曾据开基

时间:2021-03-15 09:46 | 栏目: 长篇鬼故事 | 点击:

点击全文阅读

曾据开基

西汉末年,吉水县城是长期受自然风力冲击而形成一块荒洲,土地贫瘠,无人居住,无人耕耘,无人放牧;而当时的庐陵县治就设在láo桥乡固洲村,村民都是本地人,还没有外来人口迁移到吉水,直到公元十年十一月十一日,吉水才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客族——曾氏。本来迁入了一户外姓没什么了不起,可这户人家却从此改变了吉水的命运和历史。

相传,在汉成帝时,曾据和王莽同朝为官,两人经常政见不和。王莽一直视曾据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那时王莽官居朝廷大司马,曾据位居右丞相,职位比他大,虽然王莽是皇亲国戚,可也不能把曾据怎么样。

不久,汉成帝死了,新君汉哀帝即位,汉哀帝尊王政君为太皇太后。汉哀帝在位的时间很短,即位六年之后也死了,王莽就立了一个九岁的汉平帝,并让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听政,而实际上国家大事全由王莽做主,这使得曾据很不满。王莽掌了大权,他手下的人又请太皇太后加封他为安汉公,从这以后,王莽一人独揽朝政,与皇帝无异。

公元九年,外戚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此时新朝正是用人之际,且又有一大批前朝旧臣对王莽表面上恭敬有余,背地里却说他是窃国贼,其中以曾据为最甚。王莽这个人心胸狭窄,早就有除掉曾据的想法,奈何他位高权重,又有朝廷大臣力保,为笼络前朝旧臣,只得作罢。虽说王莽嫉恨他,但另外又敬重曾据是一代宗圣曾子的第十五传嫡孙,知识渊博,且为前朝将相,深受汉皇宠爱。心想:“既然杀不得你,那就为我所用吧。”于是下诏令曾据为当朝宰相。

曾据为人忠诚、有骨气。他谨遵“忠君爱国,驱邪匡正”的祖训,毅然不仕新莽,愤然弃官离朝。王莽本就有杀他之心,正愁找不到合适的理由,现在曾据公然敢抗旨不遵,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这次怎能轻易放过他?曾据与王莽在前朝为官共事多年,很清楚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为避免被王莽株连九族,遭灭门之灾,曾据只得带领族人迁移,渡江南下。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当时荒芜偏僻的吉水仁寿乡。那里远离京城,不易被王莽的爪牙发现。庐陵县令恰好是曾据的学生,对老师极为敬重,为人正派。

“恩师,好久不见,学生日夜思念恩师,如今见了反而没有什么话可说了。”说着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好啊!好!好!难得你有这份心意。现如今我得罪了王莽,你不把我送官府,反而收留我等一家族,足可见你对我的心。”曾据扶起跪在地上的庐陵县令说道。

“那王莽心胸狭窄,像恩师这样忠心耿直的人自然是容不得他眼。恩师且在此住下,料他也找不到这里。”于是将南迁的曾氏家族安置在乡军驻扎地留下的几栋老房子里。房子周围山岭纵横,前有笔架山,后有野文峰,东是樵歌岭,南是伏虎岭,山岭缠绕,真是个避乱隐居的好地方。

那时南方农业生产十分的落后,尤其是吉安这块地方,更是一块蛮荒之地,村民经常是食不果腹,饥不择食。曾据看到此情此景,更是痛恨王莽的新政害得民不聊生。“可光感叹有什么办法呢?自己已经是一个戴罪之身,有何能力再谈治国安邦之策?还是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吧!”曾据心里想道。之后他就带领大家开垦荒地,改良农作物品种,每天精耕细作,过着刀耕火耨的生活,并将山东老家带过来的小麦栽培技术教给当地村民。曾氏家族就这样在吉水这块地方繁衍生息,安顿了下来,时间久了,又搬来了几姓人家,人口越来越多。

南迁至吉水的曾氏家族,因为他们是宗圣曾子的后裔,所以个个知书达理。而吉水那时文化落后,村民目不识丁。曾据为报答吉水对曾氏家族的接纳之举,与县令商量,决定兴办一些学校,免费教当地村民读书识字,县令欣然答应了。于是曾据就将后来汉光武帝赏赐的三百两黄金和曾氏家族的一些捐赠,为吉水办了十六所曾子学院,并免费为吉水百姓施教。村民白天干活,晚上读书,人不分贵贱,没有不上学堂的,连三尺儿童都能诵诗书、读春秋、知文章,形成了“序塾相望,弦诵相闻”的读书盛世。因此,也就有了后来民间传诵“曾家黄金三百两,只买吉水读书声”的传说。

点击全文阅读

上一篇:半生凄情节孝第
  
下一篇:贺贻孙拒仕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