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14 15:01 | 栏目: 长篇鬼故事 | 点击:次
周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号平园老叟,庐陵人。中国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南宋名相。虽然是出生名门望族,但周必大成长经历坎坷,波折无数。必大四岁丧父,从及陈学,由母亲督促他读书;未想十二岁时,母亲又去世了,于是周必大便跟随伯父去了广东,十四岁回庐陵,不久又随伯父辗转各地。但是,青少年时飘泊不定的生活没有影响周必大的刻苦勤学,反倒是这样的经历练就了他坚忍的性格,也懂得为百姓谋福祉。
绍兴二十一年,周必大年二十六岁,中进士,授左迪功郎、徽州司户参军,开始了他在仕途上的颠簸。虽然是刚进入仕途,但周必大的表现就是真正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并不因为官场的种种顾忌而放弃做应该做的事情。
淳熙七年,周必大因政绩突出擢升参知政事。新官上任三把火,刚刚上任的周必大就公然站出来反对秦guī专断朝政时留下来的政要纲领,第一个提出充分发挥副宰相的职能,牵制宰相的行为,以防宰相专政,在必要时候能够提出不同意见。
再贤明的君主,没有广开言路,也不能将一个国家治理好,这是唐代名臣魏征留给后人的至理名言。必大深知自己的身上的担子很重。但是当时的朝廷的风气并不好,很多的大臣为了明哲保身,并不愿意在皇上面前谏说所颁布政策的得失。面对这样的境况,必大也有些犹豫,到底是晋升重要,还是让皇上知道得失更重要?如果自己一人说真话,会不会让皇上不信任自己?甚至是自己的职位都可能保不住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周必大很是为难。
一日,必大听到儿子在问自己的妻子,“母亲,为什么我们要给金国纳贡称臣呢?”
只听到自己的妻子叹了一声,无奈地说:“因为我们国家打不过金国,我们国家的国力不行啊,唉……”
听着妻子的叹息,必大有着无限的感慨,国家不能这样下去了,自己必须要做应该做的事情了。
下定决心的必大第二天就在早朝会上直言自己对国情的看法,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早朝会上,一片沉寂,只听到必大洪亮的声音:
“言路畅通,政治才能清明,朝廷才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家才能昌达……”
平时和必大关系还不错的官员开始替他担心,有人还用眼神提醒必大。可是必大就好像是没看到一样,依然向皇上说着自己的谏言。
起初,孝宗脸色很难看,不过,随着必大说到的一些一直以来存在的弊端,以及应对金国的措施时,孝宗不由自主的点起了头。到最后,必大的谏言完全赢得了孝宗的赞同,孝宗不仅同意必大的措施,还倡导众臣向必大学习。这次得到了孝宗的赞赏,必大的直言之语不仅没有失去皇上的信任,反而为他的仕途铺了路。
淳熙九年,周必大进入枢密院,第二年任枢密使,成为朝廷最高军政机关的首脑。在内政和外交两方面,他都采用了积极的措施,成为当时朝廷政坛的一颗崛起的新星。
有一次,朝内有人想利用后妃的亲戚关系开后门谋官职。孝宗还算是个开明的君主,反对这样的行为,但是碍于面子,直接拒绝有点为难。这件事情传到了必大的耳朵里,必大就向孝宗提出,在早朝上由他站出来反对,这样孝宗就可以乘机拒绝了。最终,那个想要开后门的人没有得逞,周必大也因此获得了不畏权贵的美名,但同时,他又因为直言而得罪了人。
有好友事后向他建议,不要公然地与那些权贵们作对,这样树大招风,太容易得罪人了,不利于以后的升迁。但是,必大听到后,只是微笑着点点头,但下次,还是义无反顾地直言。
在关心民意、体恤百姓这方面,周必大也是毫不逊色。孝宗在位期间,有一年江南一带大旱,庄稼歉收,刚好那年皇室的财政也吃紧,这样,众官员都没人敢向皇上建言,要求由国库向受旱地区拨款。在这个时候,同样是周必大一个人站出来,为百姓说话。他向皇上进谏说:“江南一带农民受大旱,收成大减,还请皇上往那边拨款,否则百姓的生活就没办法保证了。”
皇上一听又要用国库的银两,国库已经快亏空了,心中有些不快;但是抬头一看周必大那忧虑的眼神,想到百姓的生活在饥饿当中,只好同意了,下令从国库拨出二十万两白银,抵受灾地区的百姓赋税,江南一带的百姓因此度过了难关。周必大在百姓当中的良吏形象也更加鲜明了。
周必大最为艰险的那次进谏,差点要了他自己的命。孝宗在位的一段时间里,不知是受了哪个奸臣的唆使,每天不是上山打猎就是迷恋歌舞,很少过问国事,有时候连早朝都不上。虽然很多官员心有不满,但是没几个人敢去跟皇上说,都怕惹到皇上生气,一不小心头就要落地了。
周必大也有顾虑,一大家的人等着他去养活,要是真的惹恼了皇上,后果不堪设想;可是不去进谏,国家的命运很有可能就这样被断送了。再说,近段时间以来,金国又不断的骚扰边境,国家危在旦夕了。一国之君现在的举动实在是不对,国家的利益毕竟大于小家利益,只能舍小家为大家了。在决定好要把孝宗劝回正途之前,必大把家事都交代好了,对于自己的妻子只能委屈她了。
那天出门之前,必大对自己的妻子说:“要是我这次遭难了,你就要辛苦了,务必要教好儿子,将来我们的国家需要他。”必大抱了抱年幼的儿子,转身出了门。
皇上这天又是很早就出宫打猎了,必大就在皇上去打猎时必经之路上等皇上。不久,就看见一大队人马过来了,他知道,是皇上来了。他把额头上的汗一擦,直接把皇上的马车拦下了。他对皇上说:“皇上应经国理政,以国为忧,您现在的行为有碍国家前途,应自强自爱……国家需要您啊!”
孝宗此时如梦初醒,对他说:“爱卿忠言也,国仇未报,朕当自强自爱。”从此,孝宗更为信任他了,在其传位给太子时,嘱咐其辅佐新君,周必大应允,从此,他成为朝廷的中流砥柱。
在朝期间,周必大敢于谏言,不畏权贵的名声远播,很多权贵对其敬而远之,只要是想通过他走后门的事情就没人敢做。当然,这样的忠臣始终是奸臣们攻击的对象,周必大曾被自己提拔过的小人弹劾过,当然那个小人已经被历史遗忘,但是周必大的美名已经流芳百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