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月暮鬼故事 > 民间鬼故事 >

神童李如圭

时间:2021-03-01 10:06 | 栏目: 民间鬼故事 | 点击:

点击全文阅读

神童李如圭

一提到神童,我们就会联想到许多神童,肯定是在年幼时就具有普通成年人都不具备的才能。那么传说中的神童李如圭又有着怎样的过人之处呢?

李如圭,字宝之,吉水县盘古镇谷村鼓楼下人。一问起当年的神童李如圭,谷村人就对李如圭的传说津津乐道。

宋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从小孩子中选拔优秀的人才的考试,那时候的科举规模非常的盛大,覆盖面非常之广,就连儿童也参与其中。

唐朝实行科举考试,特设“童科”,年龄在十岁以下的,只要读通一本儒家经典着作,经过考试合格的,就给予“出身”——不再是平民。宋朝曾一度废除“童科”,但后来又恢复了。宋乾道九年,也就是1173年,李如圭就考上了童科,一时名声大振。

童科是专门为年龄在十岁以下的儿童准备的,能够考上童科的人肯定都是儿童,这并不奇怪。但是孝宗皇帝也是一个很器重人才的人,听说童科中出了一名神童,倒是觉得挺好奇,想一睹李如圭的“神”处。于是打算见他一面。

孝宗皇帝踌躇再三,最终选择了在选德殿召见李如圭。

听到说皇帝要召见他,李如圭倒是觉得没什么,召见就召见呗!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李如圭轻装上阵,跟随传召的太监就去往选德殿。随着“宣神童李如圭”一声吆喝,只见选德殿门口便出现了一个头发紧束、身着青衫的小小少年,迈着小小的步伐向殿中央走去。到了大殿中央,李如圭就按传召公公向他讲述的那样向皇上行跪拜礼,嘴上并喊着:“李如圭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孝宗皇帝对这个跪在殿下的少年上下打量,并命令他“抬起头来让朕瞧瞧!”

李如圭顺应作势,孝宗便看到一张眉目清秀却也不乏一般少年的天真无邪的脸!他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么小的少年能有多大的才华,于是便问道:“李如圭,你这么小的年纪就能考中童科!定是有非一般的才能啦!那你到底有什么才能呢?向朕展示展示!”

李如圭不紧不慢地答道:“回皇上!其实我没什么才能,就是会背诵整部《尚书》!”

“哦!既然这样,我就随机选择其中的一篇,你背给朕听听如何?”

一提到要背书,李如圭显得有些兴奋,这可难不倒他。“那皇上可听好了!”

李如圭在脑袋中想了一下开头的几句便开始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在有些停顿处还时不时胸有成竹地笑笑。朝中大臣都听得频频点头。待李如圭将《无逸篇》一字不漏地“涌”出来时,皇上龙颜大悦:“果真不错!我要对你进行嘉奖!”说完便赐了一个迪功郎的职位给他。李如圭kòu谢皇恩后退去。

李如圭并没有因为得到皇上的嘉奖而骄傲,而是凭着自身的优势继续学习更多的知识,之后在福州教谕,还当过桃源县的县簿。绍熙四年,也就是李如圭20岁的时候就中了进士,不可不谓是年轻有为呀!后来又担任多项官职,如保庆知府、福建安抚使等官,还写成了着作《仪礼集释》。李如圭曾与朱熹一起校定礼书,对于礼学当有深入的研究。与朱子往复问辩,于是有文坛佳话:“刘光伯五经皆学;李如圭三礼成图”。李如圭作《仪礼集释》三十卷以及《仪礼释宫》《仪礼纲目》各一卷,即所谓“三礼”。

说起神童,就连诗人杨万里都写诗《赠神童李氏如圭西归》诗赞其如下:

江西李家童子郎,

腹载五车于我皇。

选德殿复春昼辰,

天子呼来傍御床。

口角诵书如布谷,

眼光骨法具冰玉。

紫绡轻衫发锦束,

万人回头看不足。

莫言幼慧长不奇,

杨文公与晏临淄。

老翁笞儿何太痴,

欲鞭辕下追霜蹄。

六岁取官笑谈里,

春风画锦归故里。

生子当如李亚子,

至如吾儿豚犬耳。

谷村的人除了自豪外,也忘不了教育自己的孩子:虽没有神童的天资,但可以有更多的努力。

点击全文阅读

上一篇:中国最古老的乐器骨哨 河姆渡骨哨大约流行于新石器时代
  
下一篇:毛求道之尸妖篇4小姑娘晓真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