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月暮鬼故事 > 长篇鬼故事 >

李调元趣对:李打鲤鲤沉底李沉鲤浮,风吹蜂蜂扑地风息蜂飞

时间:2021-03-24 15:21 | 栏目: 长篇鬼故事 | 点击:

点击全文阅读



四川名士李调元,于清乾隆初年,任广东学政,从长江顺水而下,出三峡,途经湖南。湖南巡抚在洞庭湖畔为他设宴接风。宴席上,一位候补道台想在巡抚面前卖弄才华,就即席施礼说:学政大人,久闻蜀水巴山,诗人辈出、才子云集,不乏能诗善文者,而且长于趣对,不才想借今日盛宴,求教于学政大人,取乐于抚台和席上诸公,不知学政大人肯不吝赐教乎?

首座的湖南巡抚,只是拈须微笑,任凭幕僚和局下的文人打趣相邀。

李调元含笑说道:学生才疏学浅,但盛情难却,只好班门弄斧了,冒昧献丑,还望诸公不要见笑。

那位候补道台见有抚台大人暗许,又自恃自幼善对,便吟出上联:

洞庭湖八百里波滚滚浪滔滔大人由何而来

上联一出,巡抚面带喜色,众属下交口称赞,都认为这一联既有地方特色,又寓诙谐于对,定夺优势。不料,李调元并不思索,一口饮干杯中之酒,对出下联:

巫山峡十二蜂云霭霭雾腾腾老子从天而降

如此快的对出下联,使得巡抚也忘了身份要敬李调元一杯。

但这个候补台学也不简单,立即又出了一对:

四维罗夕夕多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

这上联刁钻古怪,而又挖苦刻薄,候补道台要将李调元比为观音。男尊女卑在当时是属于正统思想,似乎罗汉总比观音强。哪知李调元冷冷一笑,随口对出:

弓长张只只双张生戏红娘男单女成双

这一联,不仅用典有据,对仗工整,而且针锋相对,候补道台顿时瞠目结舌,连巡抚和其他幕僚宾客也暗暗怪他多事。

但那位候补道台并不罢休,随手在湖畔的一棵果实累累的李子树上摘下一个李子,扔在洞庭湖中,吟出卜联:

李打鲤鲤沉底李沉鲤浮

吟罢说道:学政大人,此对叙眼前之景,抒胸中之情,下联若能如此,当甘拜下风。像这洞庭湖畔的蜂儿一样,重采诗情,再酿文采,永不歇息,再不自满!

当时,正值仲夏,瓜花献蜜,蜜蜂飞进飞出,李调元眼观此景,道出了下联:

风吹蜂蜂扑地风息蜂飞

此联一出,众皆哗然。那位候补道台至此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从此竟然无心仕途,一边养蜂,一边习文。



有一年夏未初秋,李调元告病还乡。小憩之后,便顺着田间小路,来到一处农家小院,发现几个农家妇女正在稻场坝晒谷子,就直朝那个地坝走去。

场内有一个农妇认得李调元,见他走过来,赶快拿了一张凳子,一边请他坐下,一边又倒了碗老萌茶递过来,说:李大人,我们刚才还谈到您的对子呢。我们也有一句对子,不晓得李大人愿不愿意同我们对?

李调元一听农妇有对子,又吃惊又高兴,赶快说:愿意,愿意,就怕对不上来。大嫂,你且说来!

话刚说完,突然从场院那头窜出一群各色各样的鸡,趁照看稻场的农妇们在这边和李调元摆龙门阵,拼命地啄食晒坝上的早稻谷子。

那位农家大嫂见了,顾不得讲话,吹嘘一声,就准备过去吆鸡。可是,还没等她走过去,从一家屋檐下跑出两个拿竹筒筒刷巴的幼童来,挥舞竹筒把那群鸡吆走了。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那位农家大嫂拍着巴掌,从稻场坝那头走到了李调元面前,说出了上联:

饥鸡盗稻重简打

李调元一听,晓得这是一种谐音叠字趣对,在对联中是堪称上品的,他不由得惊叹出此人的才思,又为自己急切间想不出下联而急得背着双手在稻场坝踱起步来。

大约过了一袋烟工夫,李调元还没有想出头绪,他皱着眉望着古老陈旧的农家小屋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看见屋梁上瓦片下,一只老鼠伸出头来,精灵的小眼睛盯住底下的一切,煞是有趣。这时,晒场上风车般卷起一股灰尘,扑面而来,呛得李调元憋气不住,一阵猛咳,老鼠也从梁上惊窜而去。李调元触景生情,心中一动,连说:有了,有了!指着掠窜过梁的老鼠,道出下联:

署鼠凉梁客咳惊

农家大嫂们也被这来自生活的通俗易懂的趣对折服了。



李调元闲居在家时,遍游川内名山大刹。

这一天,李调元来到川东的一座山上,看到一座古刹。刹内钟声阵阵、烟雾缭绕,香火甚是兴旺。他兴致正浓,便走了进去。

庙中的和尚素闻李调元之名,赶紧禀报进去,由长老和尚亲自前来接待。长老和尚也很好客,领着李调元山前山后、庙里庙外,看了一个尽情尽兴。并把他请人方丈室巾,办了一席很丰盛的素宴款待他。

席问,李调元见长老和尚几次欲言又止,料定他有事相求,就主动问他,长老和尚这才说出原委。

原来,这座寺庙中有幅画,是这位长老和尚的师父画的,画的是三两枝出水荷花。笔法简洁、晕染得法,好似真的一样。

传说,当时的长老和尚作画之后,正逢江南才子唐伯虎游玩到此,老和尚就请他在画上题字留墨。唐伯虎也毫不推辞,悬腕展臂,龙飞凤舞写下几个大字:

画上荷花和尚画

当时的长老和尚刚要提问,唐伯虎就说:我走之后,若有人能对出此对的,此人必是当今奇才。说完甩笔而去。

李调元听长老和尚这么一说,兴趣陡增,马上要长老和尚把画给他看。长老和尚当即焚香净手,揭开方丈室中那一面挂在墙上的红缎,取下一幅裱褙得很好的生宣水墨画。李调元一看,果然是画妙字绝,确为唐伯虎真迹。他望着这个对子一寻思,才发现其中之妙处。

原来,这句七字对,无论反念顺读,其字音均是一样的,难怪唐伯虎要出此大言。李调元也更加敬重这位明代的江南才子了。

长老和尚看到李调元对画沉思、凝神不动,以为他还没有解此上联之妙,就提醒他说:李大人,这副对子有点怪,正反两念都是一样的,好多到这里来应对的名人才子都打退堂鼓了。

李调元听了这话,微微一笑,向长老和尚说:大和尚,请借墨砚一用!

大人对出来了?

不敢,献丑而已!

长老和尚见他这么一说,知道绝不会假,赶快将墨砚取来,将那幅画在案几上轻轻展开,亲自将水憩墨饱的大号提笔捧到李调元面前:请大人锦上添花!

只见李调元提笔在手,略一沉思,便紧靠唐伯虎上对之旁,写了下联:

书临汉字翰林书

从此,这幅画就作为这座寺庙的镇寺之宝,挂在方丈室中了。

一言心语

是金子不会为石头。是石头变不成金子。李调元诗文满腹、才学出众。不愧为是一块闪亮的金子。

点击全文阅读

上一篇:李调元的传说故事:李调元酒宴嘲举子
  
下一篇:恣蚊饱血的故事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