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月暮鬼故事 > 长篇鬼故事 >

耍孩儿的传说——山西民间故事

时间:2021-03-22 08:42 | 栏目: 长篇鬼故事 | 点击:

点击全文阅读


你听说过耍孩儿吗?它是流行在我省大同地区的一个剧种,载歌载舞,朴实活泼。耍孩儿最独特的风格是演员用后嗓子演唱,这种发音好像嗓子嘶哑后发出的音,十分压抑。外地人往往听不惯,但大同群众对这种唱法却很喜欢。据老年人说,这唱法是古时候流下来的,非此不能叫耍孩儿。耍孩儿剧种起源于何时,为什么叫耍孩儿?以下是最有代表性的两个传说。

一、昭君出塞留耍孩儿

汉元帝年间,北方匈奴十分强悍,不断向中原进犯,闹得百姓不安,皇帝犯愁。奸臣毛延寿色结番帮,向匈奴献图,让匈奴按图索要汉元帝的后妃王昭君到北方和亲,汉元帝无奈,于是便有了“昭君出塞”的故事。

且说王昭君被迫和亲,心情万分痛苦。四过雁门关后向北而行,她看到塞外深秋的景象,越走越没人烟,越走越荒凉,加上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想到自己未来的身世,不觉悲痛难忍,在车中痛哭起来。这样一路走一路哭,直到哭得嗓子哑嘶,泣不成声。昭君的哭声被前沿的父老乡亲听到,感动得流下热泪。

人们为了记念她,便学着她那嘶哑的哭声,填上哀婉的歌词,流传演唱开了,并渐渐发展成一种戏曲。所以耍孩儿也叫“耍喉儿”或“咳咳腔”,不信你来听,它的唱法还真像妇女的哭声呢。

二、唐明皇“耍孩儿戏太子。”

相传唐明皇有位太子,自打生下那天起,便有好哭的毛病,后来一天天长大,哭的毛病也一天天更加历害。终日啼哭不止,搅得人心烦乱,宫娥太监百般无奈,急得团团转。唐明皇为了阻止孩子啼哭,想了各种办法。

一天,他下令召集梨园弟子进宫,为太子吹拉弹唱。各种音乐奏完,歌曲唱完,却不能逗乐太子,仍然放声大哭。后来又来了一位唱曲子的,他天生嗓子不好,唱歌的声音就像嗓子哑了,发不出声而又要憋足了劲硬唱出来,叫人听了不大舒服。有人说:“你算了吧!别人还不行呢,你一唱更把太子吓哭了!”这个人说:“那倒不一定,让我试一试看吧!”他放开嗓门给太子唱了一段,太子果然不哭了,而且高兴得又笑又拍手,把全场的人都惊呆了。唐明皇和王妃见状大喜,嘉奖了唱曲人,下令天天在宫里唱这种歌,并亲封曲名为“耍孩儿”于是这耍孩儿便一直流传下来。

附记:“耍孩儿”剧种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点击全文阅读

上一篇:老妻少夫的幸福生活
  
下一篇:牧童与蛇——山西民间故事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