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16 12:12 | 栏目: 长篇鬼故事 | 点击:次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一曲传唱千年的《琵琶行》,就源于发生在浔阳琵琶亭的一段美丽传说。
唐宪宗元和年间经历“元和中兴”,百姓生活渐渐从“中唐之乱”慢慢恢复过来。当时在浔阳江畔蔓延着一种怪病,患病的百姓开始会两眼红肿,泪流不止,继而双眼模糊,直至失明。方圆百里的大夫都束手无策,一时间人心惶惶。
都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但在非常时期,也总会出现一些奇女子解救世人于水火。当时,江州城中就有这么一个歌女,名叫胡秋娘,有如花似玉之貌、黄莺出谷之音,且有一副菩萨心肠。一天,秋娘唱完曲子在回家路上,见到女牵娘、子牵父的盲人正在乞讨,顿生同情之心。于是,她把卖唱的钱分给了那些可怜的盲人,回到家里心中还不断想起那些可怜人,想着想着就不觉睡去。
睡梦中,胡秋娘看见一个鹤发童颜的老者飘然而至,对她说:“秋娘,你若要救穷苦百姓,须在浔阳江头建一水池,待到七七四十九日,池里盛满甘霖,用甘霖给患者揩洗眼睛,即可复明。切记!切记!”老者说罢,轻拂长袖,飘然离去。
胡秋娘醒来,感到奇怪,心想:这也许是神仙指点啊!于是,她用自己多年卖唱得来的全部积蓄,在浔阳江头修建了一座水池。她在池边守了七七四十九天,池中果然盛满了一池明净透亮的甘泉神露。这些甘霖到底有没有效呢?秋娘也犯嘀咕。
于是,她找了一位盲人大妈来试一试。甘霖搽在大妈的眼里,大妈顿觉一股清凉直透心脾,慢慢两眼微睁,继而明亮如常。秋娘心中大喜。
消息一传开,盲人们纷纷赶来请求胡秋娘救治,胡秋娘用池中甘霖,给盲人一个个精心揩擦,果真全都重见光明。人们无不赞颂,胡秋娘真是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啊!
一时间,秋娘名声大噪,传到了京城另一位歌姬——裴兴奴的耳中。
裴兴奴是长安东南曲江人氏,曾从师学艺,弹得一手好琵琶,是长安城里有名的歌女,不少富贵子弟都曾被她的美貌和歌技倾倒。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姿色已不如从前了,不得已只好嫁给一个商人为妇。哪知这个商人却只是个重财轻义的人,抛下她外出做生意去。从此她只能独守空房,夜夜对着明月弹曲诉苦。听说秋娘的事迹后,就再也按捺不住,便一路唱着歌颂秋娘的词曲,驱船寻江州而来。
两位歌女相逢,只恨相见之晚,好得就像亲姐妹似的,她们手携手进了船舱,促膝谈心。
裴兴奴说:“秋娘妹妹这样年轻美貌,又有一副菩萨心,街头巷尾人人赞扬,实在可敬!”
秋娘说:“姐姐说哪里话来,我们卖唱之人,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低三下四地生活,成天泪水往肚里吞,只要能为乡亲们做点好事,留得清白在人间,也就死而无怨了。”
裴兴奴叹了口气说:“唉!妹妹说得是啊!”
姐妹俩是越谈越投机,她们互吐衷肠,直到谈到自己的悲惨身世,不禁声泪俱下,感伤不已。裴兴奴抱起琵琶,面对茫茫月色,拨动琴弦,伴着呜咽低泣的江水声,弹起了催人泪下的曲调。秋娘也情不自禁地和着音韵,歌喉宛转,如清泉滴石,唱起了凄凉悲伤的曲调,控诉着人间的不平。
裴兴奴正弹到悲伤怨恨之处,只听“砰”的一声,琴弦断了。裴兴奴愤愤地说:“这苦日子实在难熬,妹妹呀,我再也不愿过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了。”
胡秋娘也泪眼凄凄的说:“姐姐呀,我也早有这个打算,只是我们到哪儿去安身呢?”
裴兴奴说:天下之大,难道就没有你我姐妹安身之地吗?天涯海角,我们姐妹二人远走高飞吧。说罢,裴兴奴忽地站了起来,一步步走到船头,把琵琶向岸上一抛,那琵琶“扑通”一声,正落进胡秋娘修建的水池里……
等到天色微亮,裴兴奴和胡秋娘的船早已不见踪影了。唯独浔阳江头的水池里却升起了一座飞檐亭阁。因为是歌女的琵琶化成的,故而叫做“琵琶亭”。
据说那天夜里江州司马白居易正好送客来到江边,听见了凄婉的琵琶声。他有感于琵琶歌女的身世,写出了着名的诗篇《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