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月暮鬼故事 > 长篇鬼故事 >

别字“三槐”表清廉

时间:2021-03-14 13:37 | 栏目: 长篇鬼故事 | 点击:

点击全文阅读

别字“三槐”表清廉

“三槐第”在许多地方都有,凡此第均为王姓,而燕坊有一座三进三出的王氏祠堂也是以“三槐第”命名。关于“三槐第”的由来,我们得追溯到北宋初期魏国公王旦的父亲王yòu。王yòu官至兵部侍郎,为人十分厚道,专喜扶危济困、救人利世。他有三件大阴德,自己知道子孙必好,就在院中栽了三棵槐树说道:“吾子孙必为三公,这三棵树就是个标帜呢。”他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名旦,自幼就沉默好学,果然做到三公,就是有名的王文正公。

宋朝的大文学家苏轼,曾经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三槐堂铭》,文中记述了三槐王氏祖先的事迹,正是一门忠义,百世流芳,历经千百年之后,他们忠厚仁慈的浩然正气依然令人神往。而在燕坊,王氏堂虽然依然被称为“三槐第”,但是在祠堂匾额上,“三槐第”的“槐”字却少了一撇和一撇折,这是何故呢?原来,在燕坊的代代相传中,同样流传着一个正气浩然的故事。

“三槐堂”自王yòu开始后,便作为了王氏人的象征传承了下来。话说在王氏的后人中,有这么一个派系,他们以经商为生,商号遍布长江流域。其中最大的一户王氏生有二子,大儿子叫王显,二儿子叫王灿。王显从小跟随经商的父亲辗转大江南北,立志要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见多识广的商人。王灿和哥哥不一样,由于当时重农抑商的政策较为严厉,所以,为了儿子以后生活道路能够平坦些,王老爷希望王灿能够进入仕途。在哥哥的志向已经达到时,年幼的王灿还在书房刻苦地诵读诗书。

日子就在王灿的勤奋中一逝而过,终于到了王灿上京赶考的日子了。王灿果然不负父亲的厚望,及第了。高中之后的王灿离开了父母和兄长,要去平江城做官。临行前,其父嘱咐王灿说:“灿儿,想我们王氏先祖为官,都是为民请命,洁身自好。‘三槐第’中‘三槐’的故事就是先祖对我们最好的家训。你要记住,为父不求你平步青云,只望你能做到廉政为官,造福百姓。”王灿对着父母跪拜道:“孩儿谨记。”说毕,跃上马,奔赴远方。

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众衙役料想这新老爷王灿应该也和历任县令一样,一上台就会大刀阔斧地干一番。当然,那些“大刀阔斧”大多数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说得更为恰当点就是显摆显摆,给一些不服自己的人来个下马威。然而,半个月过去了,始终不见新老爷有什么动静,只见他做事有条不紊,该断案的时候断案,该审公文的时候审公文,偶尔看看书,去府外走走,更让人不得其解的是,王灿出去从不坐轿子,穿上便服就走。

众人都觉得这老爷有点意思,不求他给百姓造福,只要不鱼肉百姓就行!正当大家趁着老爷出去聚在一起讨论得沸沸扬扬的时候,一老差役哼了哼鼻子,不屑地说道:“得了吧,这老爷也就是做做样子而已。你看看现在当官的,天下乌鸦一般黑!瞧着,不出一个月,他就原形毕露了。”

老差役刚说完,一年轻的差役就反驳道:“我说李老汉,你别一棍子打死所有人啊。依我看啊,这新来的老爷倒是非一般人能比。”

李姓差役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说:“是啊,非一般人能比,指不定比那些走掉的老爷更狠,上上任老爷刚开始不也这样么?后来呢,周老虎几百两银子就搞定了一条人命。”

众人看着老差役离开的身影默然。

说到这上上任老爷,真是个佛面兽心的主,表面上的工夫做得到位,背地里却收受贿赂,草菅人命,最后东窗事发难逃法网。正当众人都对这个新老爷揣测不定时,王灿却依旧如常。

一个月后,王灿突然宣布要整顿府衙,该留的留,该撤的撤。于是,在一天不到的时间里,王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整个官府焕然一新。第二天即下令要在汀河上修一座桥,以方便两岸百姓来往。这时大家才知道,这老爷之所以按兵不动,是因为他有自己的计划,一方面他初来乍到,对府里的人和事不熟悉,需要时间来观察每个人的能力;另一方面,出去走走是为了能够体察民情,这样不仅可以了解民意,更能够找个很好的借口避开那些想来巴结讨好的当地富豪。

自此,大家都对王灿心悦诚服,即使被撤销职位的人也只能怨自己平时散漫。整个平江城在王灿的治理下倒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天,府衙外鼓声震天,王灿还未来得及命人出去寻个究竟,一衙役就慌慌张张地跑进来道:“老爷,您快去看看吧,周老虎又闹事了!”

其实,这周老虎就是周员外,仗着家里有钱在乡里横行霸道,大家就在背地里叫他“老虎”。几年前因看中了一佃农的女儿,威逼利诱硬要娶人家做小妾,结果那女孩儿也是个烈性的主,轿子都到家门口了,愣是一头撞死在了花轿上。上上任老爷就是因为收了周老虎的钱财而不顾民怨载道,把前来告官的佃农投进了大牢,还判了死刑,所幸还未到处决的日子,那老爷就因为伙同前任太守向钦差行贿东窗事发而被朝廷革职查办了。

消停了几年的周老虎现在又闹事了,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啊,狗改不了吃屎,周老虎前几日去乡村溜达,在溪水边看到了一个正在洗衣服的村姑,他垂涎美色故伎重演,提亲的队伍浩浩荡荡来到了老农家的门口,结果却被告知女孩已近许配给人了。无理搅三分的周老虎哪肯罢休,非要立刻就把女孩带走。为了不让女儿被欺侮,老农一家人拼死反抗,于是,提亲变成了抢亲。混乱之中,年迈的老农被交加的乱棍打死,女孩一气之下提刀自杀了,周老虎只得悻悻而归,想着用点钱堵住众人的口。然而事情不会就这么结束了,女孩的夫婿和女孩从小青梅竹马,当然不会就此屈服于周老虎的金钱之下。于是第二天,王灿的府衙前响起了悲愤震天的鼓声。

结合前一段时间王灿为平江城作的贡献,大家觉得周老虎的末日到了,都一边愤愤的恨不得咬周老虎一口,一边为那女孩感到惋惜。但也有一些人持观望态度,毕竟上上任老爷就是在关键时刻暴露了他的真实面目。令大家欣慰的是,王灿在接受案件之后,很快将周老虎打进了死牢。

就在所有人在为这件事拍手称快的时候,周老虎的家人却在积极地营救。他们找到了太守府,希望太守老爷能够介入此事,放周老虎一条生路。此任的太守老爷也是个视财如命的小人,有钱送上门来哪有不收之理,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于是,周家人刚走,他就去了县令府。

王灿听说太守大人到此,虽感纳闷,却也不知为何事,只得恭敬出迎。进屋入座寒暄几句后,太守示意王灿屏退左后,然后笑眯眯地问道:“王大人,听说你已经对周大判刑了?”

“是的,此人作恶多端,不除难平民怨!”王灿不卑不亢地答道。

太守看了看王灿,干笑一声,用商量的语气说道:“其实周大也是无心之失嘛,而且他也给了死者家里一笔钱以表歉意了,你看……是不是可以收回成命?只要你饶周大不死,钱的事……”

不等太守说完,王灿“嚯”的一下站起身来说道:“大人,周大目无王法,欺压百姓,视人命如草芥,为官者,必须替天行道。大人身为朝廷命官,难道不知此理?!”

“可是……”

“大人您不必再说了,下官已经判处周大死刑,明日午时问斩。”王灿不给太守说情的机会。

“岂有此理!王灿,你别忘了,本官之职可在你之上,你别敬酒不吃吃罚酒!”

“大人既知位高,为何不为民请命,却来替恶人说情?下官意已决!来人,送客!”王灿背过身,不再理会太守。等到太守气得拂袖而去,王灿叹了口气,想着现在官官相护的黑暗,只能暗自神伤。

第二天午时,菜市口。几乎城里所有的人都来看周大被行刑,仿佛多年的怨恨终于能在手起刀落的那一刻平息。然而,就在行刑令抛下,刽子手高扬大刀的那一瞬间,一带刀侍卫骑着马飞奔而至,高喊着:“大将军到!”

原来,太守说服王灿不成,辗转来到了将军府,请将军出面,那将军因为和太守有些渊源,再加上周家万两黄金的诱惑,毫不犹豫地赶来保周大一命。王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将军用一些莫须有却又让他无可反驳的理由将周大从刑场带走。

晚上,回到府衙的王灿辗转反侧,就在恍惚之际,他似乎看到了小时候父亲给他讲的“三槐第”的由来,而耳边回荡的是父亲在他临行前教给他的话。在睡梦中,他梦见自己穿着官服站在朱门前,看着挂在门楣上的“三槐第”匾额,突然从“三槐”字样中不断地蹦出小鬼,拉扯他的衣服,折磨他,正当王灿大呼救命之时,一道金光照射在那二字上,小鬼顿时都不见了,而头上的官帽也不知所踪。当王灿再去看那块匾额时,“槐”字右边的“鬼”字竟然少了一撇。王灿顿悟:一撇好比官帽上的花翎,不能为民请命,那还不如打道回乡。

第二天一早,当仆人想要叫老爷吃饭的时候,发现屋内空无一人,只在桌上留下了一封辞呈……

回乡后的王灿决心和哥哥一起经商,父亲和哥哥了解原委之后叹了口气,只得同意。过了不久,当地的王氏人捐资兴建了一座王氏祠堂,大家一致邀请博学多才的王灿题匾。遵照规矩,王灿要写的应该是“三槐第”三个字,而当下人将题字向大家展示时,众人却发现“槐”字少了一撇和一撇折,见大家都迷惑不解的样子,王灿解释说:“少一撇,是在下表志永不为官,潜心经商,发扬我们王氏家族的事业;而不写那一撇折,是希望人与人之间少些钩心斗角,做生意只有诚实为本,不尔虞我诈,就像这么多年我们王氏家族团结一致,互帮互助,只有这样王氏商号方能传承下去……”从此,看似为错别字的“三槐第”成了王氏人的荣耀。

若干年后,虽然题匾人的名字渐渐被人们遗忘,可是那浩然正气却一直感染着王氏后人。而燕坊人的王氏也因为承袭了这种精神,那“三槐第”的字样依然被刚正有力地镌刻在王氏祠堂上,成为他们世世代代坚守的信仰。

点击全文阅读

上一篇:12岁的她嫁给了43岁大叔,虽生下3位战神,但最终却被逼殉葬!
  
下一篇:廷谏葬母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