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02 08:00 | 栏目: 长篇鬼故事 | 点击:次
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兵临北京城,北京外城内城相继陷落,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投缳自尽。
在国破家亡之际,时任兵部尚书的李邦华想起了他的同乡南宋庐陵名臣文天祥,他决心以文天祥为榜样,下定殉国的决心,走为国尽忠之路。当晚,他夜宿文天祥祠,第二天他对文天祥像跪拜说:“邦华死国难,当从先生与九泉矣。”并留下一首诗:堂堂丈夫兮,圣贤为徒,忠孝大节兮,誓死靡渝,临危受命兮,吾无愧吾。于是在崇祯皇帝之后投缳而死,从容殉国,终年七十岁。
据说,李邦华去世三天后,仍面色如生。李自成的军队见了赞叹说:“真忠臣也”,之后给李邦华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以表其忠心及为旁人做榜样。据说在给李邦华举行葬礼的时候,李自成不仅自己参加了,也下旨命令大顺政权的大小官员都要参加。发葬的那天,几千官员士兵和几万老百姓都挤在大街上为李邦华送行,规格场面极其隆重与壮观。后来南明弘光王朝赐赠李邦华太保、吏部尚书衔,谥忠文。清朝顺治皇帝时又赐谥忠肃。
李邦华死后,他的一个跟随了他几十年的仆人李文忠有感于李邦华生前对他的恩惠,便产生了把李邦华的灵柩送回老家谷村的念头,怎奈李邦华的遗体已经被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以及其隆重的葬礼埋葬,并派有士兵在把守,再加上一路的战乱,横行的土匪及被打散的官军,想再把李邦华的遗体运送回去是几乎不可能的了。
于是李文忠想到了这样一个办法,他召集李邦华生前几个忠实的仆人,对他们说:“大人为国殉节尽忠了,可是大人的遗体却不能回到故里,我想拿着大人生前最喜爱的两个花瓶到大人墓前祭奠一番,然后我们一起把这一对花瓶送回大人的家乡去,大家赞同不赞同?”
几个仆人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大家都想把大人的遗体或者大人的一些物品运回故乡去,可是几千里路有的人怕路上遇到强盗,有的人怕路上遇到乱兵,这样不仅没有完成任务,还把自己的命给丢了。
李文忠看大家讨论不出一个结果来,便大声说道:“你们可记得大人生前是怎么对待我们的?没有大人就没有我们,即使路上丢了小命,也算没白跟大人一场。”几个仆人一听,都激动地说要送李邦华的两个花瓶回去。
于是,李文忠他们收拾好各自的行李,拿着两个花瓶去李邦华的墓前祭拜,打算祭拜完就回南方去。城里的士兵已经在城里大肆抢劫了几天,看见有拿着贵重物品的又想来抢,李文忠冒着被杀的危险,不断地跟士兵们说是去祭奠李邦华大人的,士兵们也都看过李邦华的葬礼,知道李邦华是位大忠臣,不仅没有抢,反而护送他们到李邦华的墓前。
仆人们在李邦华的墓前哭着说:“大人,小的们无能,不能护送大人的遗体回归故里,因而把大人生前最喜爱的两个花瓶拿来祭奠大人,大人在天有知,就随着花瓶回到家乡去吧!”
祭奠完李邦华,他们就开始上路了。他们对李邦华的忠心感动了一些大顺政权的官员和士兵,官员和士兵们知道李三他们是送李邦华的花瓶回家乡去,就没有做任何的阻拦。
李三他们一行历经了千辛万苦,渡黄河,过淮河,跨长江,路上巧妙地躲过了几股土匪和乱兵势力,经过几个月的跋涉,终于把花瓶送回了李邦华的故里,即现在的吉水县盘谷小祠下村。家乡人们也为失去了李邦华这样一位忠臣而感到悲痛不已,当花瓶送回故里时,家乡的很多人都出来迎接,把花瓶当着是李邦华的忠魂回来了,并在村里为李邦华建立祠堂,供奉李邦华的牌位,一代一代地为李邦华供奉香火,两个花瓶也一边摆放了一个。
后来,两个长七十公分的花瓶被收藏了起来,很少再被人看到了;然而,李邦华牌位前的香火却依然在延续着,他的事迹一直被他的后人们传颂着。